貝多芬人物形象分析

來源:文萃谷 1.31W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享年57歲,德國傑出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貝多芬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貝多芬人物形象分析

後人一向認為,貝多芬的一生,就是不屈不撓與命運,與人類社會的不平等鬥爭的一生。自小受到酗酒的父親的虐待,以及急功近利的訓練。又及長大後,母親過身,家庭的重擔落在作為長兄的貝多芬的身上。對拿破崙的崇拜以及幻滅。中年時期出現的耳疾,侄子的不孝,生活拮据以及終身未婚,貝多芬都是逆來順受,用音樂的語言表達出心底裏的抗爭精神,從沒有為三鬥米折腰。他的名言“握住命運的咽喉”,是他一生精神的真實寫照。據説他臨終前,雷電交加,躺在病牀上的他突然在直起了身,伸手抓向空中,好像要握住什麼。這一情景,更是被後人認為是貝多芬自己對這句名言的形象化。

傳説有一次貝多芬和歌德走在小路上,迎面開來一輛貴族的馬車。他們兩人只好靠邊站。但兩人的態度截然不同,歌德對在身旁駛過的貴族鞠躬問好,而貝多芬則嚴肅傲然。車上的貴族也很彬彬有禮的向兩人問好。後來貝多芬懷疑歌德的為人,兩者的友誼也因此破裂。

貝多芬深受當時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明顯可看到“自由,平等,博愛”的倡導性主題。序曲科利奧蘭,英雄交響曲和合唱交響曲,甚至在歌劇《費德里奧》裏面囚徒合唱一景,直白地“唱出”了對自由的強烈渴望“噢,自由啊,自由,你什麼時候重歸到身邊??”。

在行動上,有一次,貝多芬聽到要舉行音樂會為貧困的人民籌集捐款,就立刻帶病上場演奏,為他所同情的人們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貝多芬雖然嚴肅傲然,但並非沒有愛。他也談過戀愛,雖以失敗告終,但是卻催生了第四交響曲和小提琴協奏曲。他對兄弟的兒子卡爾十分慈愛,甚至溺愛。有一次為了帶後者回家,貝多芬冒雨出門,最後因為雨水透身,得了病,健康大為惡化。

我行我素

貝多芬不願做一個客廳裏的寵兒,他寧願在自己的住所,能夠隨己意進進出出、起牀、穿衣和吃東西。他喜歡按照自己的興趣為房間裏的瑣事瞎忙。有一次,為了空氣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塊。他總是同房東們發生糾葛,總是不斷地搬家。每當他處於創作高潮時,他總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潑到自己頭上來使它冷卻,直到水浸透到樓下的房間——我們可以想象那房東和其他房客的情緒會怎樣!有時他搬家搬得是這樣的頻繁,以致他甚至不願操心把鋼琴的腿支上,乾脆就坐在地板上彈奏它。由於他每次租新房時必須簽署一張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時為四個公寓付房租。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他雖然掙了不少錢,可總是沒有多少積蓄的原因吧!

  貝多芬的創作風格

貝多芬的作品以富有英雄性、戲劇性和思想性而聞名。正如他自己所説:“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例如他最著名的《第五“命運”交響曲》中的“命運動機”描寫了與殘酷的命運鬥爭,並最終獲得勝利的信念。

他一共創作了9部交響曲,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為《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和《第九“合唱”交響曲》。

從他的第二奏鳴曲第三樂章開始,貝多芬用諧謔曲代替了海頓和莫扎特使用的小步舞曲。自此奏鳴曲的結構為:第一樂章,戲劇衝突性;第二樂章,抒情或沉思性的慢板,用來表達複雜的內心情感起伏;第三樂章,小步舞曲,貝多芬用諧謔曲替代;第四樂章,迴旋曲,熱烈、節慶性特徵。

在奏鳴曲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熱情》、《悲愴》、《月光》、《黎明》和《暴風雨》五首。

在貝多芬的晚年,他還寫了六首絃樂四重奏,其中代表作為《降B大調絃樂四重奏》。在聲樂作品創作方面,有聲樂套曲《致遠方的愛人》、康塔塔《莊嚴彌撒》等重要作品。他的最重要的一部歌劇為《費黛里奧》。

貝多芬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

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於採用並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於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

貝多芬的其它管絃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曲與樂隊浪漫曲等。

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種痛苦、憂鬱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

貝多芬除了吸收傳統的古典奏鳴曲結構合理的成分外,又在自己的創作中得以更大的創新:

  貝多芬的後世影響

貝多芬曾説: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

在交響曲的發展和創新上:將高度濃縮的音樂動機進行擴展,又保持全曲的嚴謹統一;擴充了展開部,使其成為烘托作品內在的矛盾、動力的張揚和戲劇性衝突的重心;將諧謔曲(Scherzo)引入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取代了具有宮廷典雅氣質的小步舞曲;並將人聲加入到交響曲中擴大了作品的表現力。

貝多芬生前用的最後一架鋼琴

在鋼琴奏鳴曲上: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在奏鳴曲結構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還在鋼琴力度對比、戲劇化因素、不同音區的色彩變化上做出了重大發展,使之成為與巴赫《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齊名、在音樂史上有突出貢獻的作品。

在音樂表現上:解放了音樂藝術,表達了他那個時代的精神實質,作品展現了從鬥爭到勝利,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歡樂的精神歷程。他的旋律繼承海頓式動機展開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而形成簡潔、粗獷、質樸、熱情的特徵。

節奏上頻繁的變換、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動力性、不平衡感,和聲的不諧和因素與調性的不穩定範圍的逐漸擴大,力度也形成大幅度起伏,配器上,他重視發揮銅管、木管的作用等等,構成了貝多芬音樂那種強烈的感染力和宏篇鉅著的氣魄。他音樂中的那種革命性因素,自由衝動的戲劇效果,使他成為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同時,他又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開路先鋒,啟發了19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的作曲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