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涅金人物形象分析

來源:文萃谷 1.15W
  奧涅金人物形象分析[篇1]

普希金的詩體長篇小説《葉甫蓋尼·奧涅金)問世以來,關於主人公奧涅金的爭議一直不斷。自從赫爾岑把“多餘人”的帽子戴在奧涅金的頭上,評論界才處於相對平靜的狀態。然而。近年來,隨着普希金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開展,“多餘人”論受到了懷疑。張鐵夫在(近年來我國的普希金研究》一文中作了總結,認為我國文藝界近年來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奧涅金是19世紀20年代俄—國貴族先進青年的典型,是“一個夭折了的十二月黨人的形象”,而不能歸入“多餘的人”;一種觀點認為“多餘的人”是一種超階級的提法,奧涅金形象從許多方面來考察都是一個“中間人物”;第三種觀點仍然堅持奧涅金是“多餘的人”。本文力圖從這些矛盾的分析中獲取對奧涅金形象思想價值的再認識。這裏所説的“思想價值”包括三層含義:其一,奧涅金在其自身封閉狀態中的本體價值;其二,奧涅金在其所處社會環境中的社會價值;其三、奧涅金形象對於讀者的認識價值。

奧涅金人物形象分析

小説“卷首語”是這樣的:“他虛榮心極重,又特別自負,因此無論在談到自己的好的或壞的行為時都抱着同樣冷漠的態度—這也許是他自以為比別人優越所造成的”。這段話是普希金對主人公奧涅金的“判詞”,同時也像是作者本人的自畫像。別林斯基説《奧涅金》傾注了普希金的全部熱情,小説裏有着詩人的種種幻想、喜怒哀樂和全部理解能力,它是詩人的整個生命、全副心靈和他所有的愛;因此説普希金通過奧涅金形象的塑造以探索自己精神苦悶的原因和思想出路並不為過,可以説,奧涅金的思想矛盾正是普希金的思想矛盾。既不滿現實又找不到反抗的出路,王智量甚至認為奧涅金形象就是普希金本人的真實寫照。②奧涅金和南方敍事詩篇中的“俘虜”、阿樂哥等一樣,都是貴族先進階層的代表,不滿現實、追求自由,但又心灰意冷、精神苦悶。他出身貴族,從小受到良好教育,以他的家業、財產、才智、社會關係和儀表風度而論,他在貴族圈子裏可以説是個“天之驕子”。然而這個“驕子”卻在時代的先進思想影響下成了“不肖之子”。他像拜倫筆下的英國貴族青年哈羅德一樣,孤獨優鬱、到處漂泊,出於對社會的不滿而產生苦悶彷徨的心理······一方面。他在上流社會鬼混,每天出入舞會劇場,到處尋歡作樂;另一方面,他又認真研讀亞當·斯密、盧梭等先進思想家們的著作,力圖用知識來彌補自己的空虛無聊。這兩方面的互相沖突,造成了奧涅金思想上的極大苦悶。正是這種苦悶導致了他改革莊園搖役製為地租制的壯舉。這次改革不僅體現了奧涅金自身價值的存在,是一次自我實現的努力,而且改革本身是對現有封建農奴制的衝擊,涉及到社會制度的根本,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我們不能因為奧涅金最終沒有走上革命道路而稱他為‘聰明的廢物’,更不能把他歸入高爾基所説的那一類‘多餘的人’的行列中去”。③因此,改革是奧涅金思想價值的基點和起點,自此他的思想價值出現了拔高的趨勢。

按照作者最初的構思,“女主人公的形象應該是對奧涅金形象提出的間題的回答,體現着貴族人物解脱精神矛盾的出路”。④達吉雅娜具有高尚而純潔的靈魂、善良而純樸的天性、真摯而深刻的情感等等。這些性格優點都來源於純樸而自然的俄羅斯鄉村生活環境。在普希金看來,這就是奧涅金克服精神矛盾的出路。達吉雅娜對塑造奧涅金形象有着兩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詩人試圖通過達吉雅娜來解脱奧涅金在精神上的矛盾痛苦;其二,通過達吉雅娜與奧涅金的精神矛盾,反映貴族先進人物脱離人民羣眾的認識。這樣,在達吉雅娜與奧涅金相互比照中,奧涅金形象的內涵就顯得更加充實、豐富了。

達吉雅娜在小説中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奧涅金的村居生活中,一次是在彼得堡上流社會的舞會上。作為純樸幼稚的'鄉村少女的達吉雅娜向奧涅金求愛而遭到拒絕,作為雍容華麗的貴婦人的達吉雅娜被奧涅金追求而反過來拒絕了奧涅金,這前後兩種關係的倒置變化,應作何解釋呢?

奧涅金為什麼拒絕達吉雅娜的求愛?關於這個問題,存在着截然相反的兩種觀點:一種觀點在肯定奧是一個夭折了的十二月黨人的前提下,認為“奧涅金當時正在探索一條正確的生活道路,他十分珍惜自己的自由,不願以對妻兒的義務來約束自己,他尊重達吉雅娜”,⑦因而這一行為連達吉雅娜本人也承認是“高尚而正直的”;另一種觀點在肯定奧涅金是“多餘人”的前提下,認為“他的心靈己未老先衰,無力進發出相應的回報感情”,這一行為及其所作的解釋“實際上不過是用來掩蓋感情枯竭的遮羞布。”⑧且看奧涅金自己是怎麼解釋的(在他給達的求愛信中):一、不敢貿然相信達的愛,“在您眼中我發現柔情的火花,可是我不敢貿然相信”。二、為了不喪失自由而寧願過獨身生活。在奧涅金心目中,自由高於一切,他離開莫斯科到鄉下生活不正是為了這種神聖的自由嗎?他聲稱:自己是拿幸福去換取自由的寧靜,這鑄成大錯,因而受到了處罰,任憑達吉雅娜怎麼處置。奧涅金的解釋與第一種觀點基本上相符合。希金在敍述了奧拒絕達的求愛之後立即轉入對庸俗的朋友和庸俗的家庭生活的抨擊,奧拒絕達的愛其真正原因似乎是“奧涅金出於對某種社會理想的朦朧追求而不相信達吉雅娜的愛會給他們雙方帶來幸福。”⑨

奧涅金的性格十分豐富,普希金是從不同角度多側面地刻畫他的性格的,既有對奧涅金思想行為的發展過程地直接描述,也有詩人直接的抒情擂筆;既從達吉雅娜的角度去觀察和剖析他的言行舉止,也從連斯基的角度去陪襯和深化他的性格矛盾。奧涅金為什麼與連斯基結成朋友而又親手殺死了他?作者在情節發展中設置連斯基這一形象,對於刻畫奧涅金的性格及深化其矛盾有着重要作用。奧涅金與連斯基的性格截然相反,一個熱情似火,一個冷靜如冰,但是“時代的先進意識和對周圍生活所持的批判態度把他們連結在一起了”。奧涅金企圖克服空虛無聊的情緒,振作精神,想從連斯基這個受過德國浪漫主義文學薰陶的浪漫主義詩人身上覆活自己“遠去的理想”和“愛好自由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説,連斯基的幼稚和狂想、愛好自由、喜歡幻想正是對奧涅金性格的補充,連斯基就是奧涅金青春理想的化身。可是十二月黨人的歷史悲劇使普希金在思想上受到極大的震動,“他在這一慘痛的教訓中看到整個貴族先進階層的歷史命運”。這位充滿幻想的天真的浪漫主義詩人連斯基或者擺脱不了十二月人的悲慘命運或者成為“多餘的人”,在俄—國都是一事無成的,因而普希金借奧涅金之手殺死了他,連斯基這位浪漫主義詩人的死也象徵着普希金拋棄自己從前的浪漫主義而轉向現實主義。奧涅金殺死連斯基於扼殺了自己的青春理想,等於在精神上殺死了自己,因而,與連斯基決鬥這一行為便成了奧涅金思想價值波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如果將這一轉折點納入奧涅金思想價值波動的總進程中來看,我們將看到:奧涅金在經歷了莊園制改革和恬靜的鄉居生活直到拒絕達吉雅娜的求愛時,其思

想價值呈上升趨勢,而從舞會上報復連斯基到與連斯基決鬥,其思想下降,回到甚至低於起始水平,—首先因為他殺死了連斯基無異於扼殺了自己的青春理想,失去了唯一的朋友和友誼,精神上陷入更加孤獨苦悶的狀態;其次,決鬥這一行為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只意味着貴族階層中的死要面子和毫無意義的“虛榮”,奧涅金在決鬥之前也為自己在舞會上捉弄連斯基的過分行為“深深地悔恨”,內心極為矛盾,但他終於害怕社會輿—論的恥笑和為了保持自己的體面,射出了罪惡的子彈。

決鬥之後的奧涅金,要麼沉浸在失去朋友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永遠消沉下去,要麼否定自己的一切努力而再度回到莫斯科上流社會的淫樂生活中去;要麼外出遊離,體驗下層人民的疾苦,更深刻地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脱離人民羣眾正是十二月黨人失敗的主要原因)。他選擇了最後一條路。在(奧涅金的旅行<片斷>)中,詩人描繪過這樣的情境;面對祖國的壯麗河山,奧涅金內心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苦悶;看到鄉下受苦受難的下層人民,聯想到自己半生的跋涉奮鬥及其失敗,他能不苦悶嗎?“一種強烈的熱情在我心中甦醒了!一種令人陶醉的苦悶又充塞着我火熱的胸膛!”“我需要另一種景色:黃沙漫漫的山坡,小木房前的兩株花揪樹,柵門坍倒的柵欄,空中飄過的一片烏雲,場院前的乾草和垂柳濃蔭下的一亂池水、一羣小鴨的任意嬉戲。”這詩一般美的生活也許正是奧涅金早年改革和以後追求的理想境界吧。這一切都是他三年遊離的收穫。

從以上簡括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奧涅金形象的思想價值波動的大概輪廓:改革—拒絕求愛—決鬥—追求。

  奧涅金人物形象分析[篇2]

“多餘人”是十九世紀俄—國文學作品中貴族知識分子的形象,主要產生於二十至五十年代的俄—國貴族革命時期。在當時,一些受過西方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具有較高天賦和才華的貴族知識分子,既不滿上流社會的腐—敗,憤世嫉俗,又無力與資產階級決裂;既有朦朧的追求,希望有所作為,又脱離人民,遠離革命。結果,在碌碌無為中,虛度一生,成為“多餘人”。這些“多餘人”形象不僅是十九世紀前半期俄—國文學的中心主人公,而且是世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的主要角色,是世界文學畫廊中的珍品。

奧涅金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形象。在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中,他是一個“永遠不會站在政府方面”,也“永遠不能站在人民方面”。他的靈魂空虛,缺乏毅力和恆心,也沒有實際工作能力,認為是貴族生活養成了他的惡習。腐朽黑暗的社會使他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簡言之,相對於俄—國社會的環境而言,他是“多餘”的。然而,我們誰都不敢對我們的生存環境大聲宣佈“本人必不可少呢”歷史的脈搏不會因為某一個人的或缺而停止跳動。奧涅金的形象是俄—國貴族革命時期開始覺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貴族和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一方面,他受到歐洲民主思想的啟蒙,具有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品格和氣質都高於周圍的貴族子弟,同時,他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現實社會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他不會與社會反抗,苦悶,彷徨、憂鬱、痛苦對生活極端的冷漠。另一方面,他希望可以改變現狀,但又不可能與社會決裂,所以,他不會與社會反抗,對生活態度是消極的逃避。總之,他既不願意與貴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農民這一邊,成了一事無成的“多餘人”,脱離了人民羣眾。

奧涅金之所以是奧涅金,在於他所產生的“多餘感”。高度發展的智力找不到自己生存於世的理由,上流社會窮奢極欲,又俗不可耐,愛情不過是虛情假意,書本上寫滿了無聊與欺騙,生活所顯示ide虛幻進而使他超越了本身生活,去思索生命的意義,但他找不到答案,他成為了一個懷疑主義者,奧涅金的“多餘感”正是根植於其內心深處的懷疑主義,他失去了生命的熱情和生存的勇氣。

所以,奧涅金的形象是可憐的。他是一個“多餘人”形象,生長在貴族社會裏,然而又具有強烈的反叛精神,又有偉大的理想,可是又沒有出路,心中充滿苦悶,最後導致玩世不恭。這是作者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為參照物,將當時社會描寫的淋漓盡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