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從業資格風險管理:信用風險監測與報告

來源:文萃谷 1.31W

導語:信用風險監測是指通過各種監測技術,動態捕捉信用風險指標的異常變動,判斷是否達到引起關注的水平或超過閾值,並採取相應措施。以下是相關考試內容介紹。

銀行從業資格風險管理:信用風險監測與報告

目標:對借款人的瞭解;對合同執行情況的監測;對抵質押物的評估;對五級分類的調整;補救。

JP摩根的統計分析顯示:在貸款決策前預見風險並採取預控措施,對降低實際損失的貢獻度為50%~60%;在貸後管理過程中檢測到風險並迅速補救,對降低風險損失的貢獻度為25%~30%;而當風險產生後才進行事後處理,其效力則低於20%。

  一、風險監測對象:單一客户、組合風險監測

  (一)單一客户風險監測

單一客户風險監測方法包括一整套貸後管理的程序和標準,並藉助客户信用評級、貸款分類等方法。商業銀行監測信用風險的傳統做法是建立單個債務人授信情況的監測體系,監控債務人或交易對方各項合同的執行,界定和識別有問題貸款,決定所提取的準備金和儲備是否充分。

指標體系:基本面指標和財務指標

1.基本面指標

①品質類指標。包括融資主體的合規性、公司治理結構、經營組織架構、管理層素質、還款意願、信用記錄等。

②實力類指標。包括資金實力、技術及設備的先進性、人力資源、資質等級、運營效率、成本管理、重大投資影響、對外擔保因素影響等。

③環境類指標。包括市場競爭環境、政策法規環境、外部重大事件、信用環境等。

2.財務指標

①償債能力指標。包括營運資金、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等短期償債能力指標和利息保障倍數、債務本息償還保障倍數、資產負債率、淨資產負債率、有息負債的息税前盈利(EBITDA)、現金支付能力等長期償債能力指標。

②盈利能力指標。包括總資產收益率、淨資產收益率、產品銷售利潤率、營業收入利潤率、總收入利潤率、銷售淨利潤率、銷售息税前利潤率、資本收益率、銷售成本收益率、營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總成本費用淨利潤率,以及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率、普通股權益報酬率、股利發放率、價格與收益比率等指標。

③營運能力指標。包括總資產週轉率、流動資產週轉率、存貨週轉率、應收賬款週轉率、固定資產週轉率等指標。

④增長能力指標。包括資產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利潤增長率、權益增長率等指標。

從客户風險的外生變量來看,借款人的生產經營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主要股東、上下游客户、市場競爭者等“風險域”企業持續交互影響的。這對單一客户風險的監測,需要從個體延伸到“風險域”企業。

商業銀行對單一借款人或交易對方的評價,應定期進行復查。當條件改善或惡化時,應對每個客户重新評級,確保內部評級與授信質量一致。

內部評級是監測和控制單一借款人或交易對方信用風險的重要工具。評級下降的客户應當接受額外的管理和監測。一般而言,對於信用等級較高的客户偶爾發生的風險波動,應給予較大的容忍度;對於風險程度本身就很高的客户,則應給予較小的容忍度。

需要注意:

從單一客户風險的檢測到同類別客户的風險監測(從個體延伸到“風險域”企業);內部評級是風險監測的重要工具。

(二)組合的風險監測

1.傳統方法:對資產組合的集中度和結構進行分析監測。商業銀行可以依據風險管理專家的判斷,給予各項指標一定權重,得到對單個資產組合風險判斷的綜合指標或指數。

2.資產組合模型:

(1)估計各風險暴露之間的相關性,從而得到整體價值的概率分佈。

當然,估計大量個體暴露之間的相關性非常困難,一般把暴露歸成若干類別,假設每一類別內的個體暴露完全相關。在得到各個類別未來價值的概率分佈後,再估計風險類別之間的相關性,從而得到整體的未來價值概率分佈。

(2)不處理各暴露之間的下相關性,直接估計該組合資產的未來價值概率分佈。

組合監測能夠體現多樣化投資產生的風險分散效果,防止國別、行業、區域、產品等維度的風險集中度過高,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二、風險監測主要指標

● 不良資產/貸款率

不良貸款率=(次級類貸款+可疑類貸款+損失類貸款)/各項貸款×100%

● 預期損失率

預期損失率=預期損失/資產風險暴露×100%

● 單一(集團)客户授信集中度

單一(集團)客户貸款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團)客户貸款總額/資本淨額×100%

● 貸款風險遷徙率:

風險遷徙類指標衡量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變化的程度,表示為資產質量從前期到本期變化的比率,屬於動態監測指標。

(1)正常貸款遷徙率

正常貸款遷徙率=(期初正常類貸款中轉為不良貸款的金額+期初關注類貸款中轉為不良貸款的金額)/(期初正常類貸款餘額一期初正常類貸款期間減少金額+期初關注類貸款餘額一期初關注類貸款期間減少金額)×100%

期初正常類貸款(關注類貸款)中轉為不良貸款的金額,是指期初正常類貸款(關注類貸款)中,在報告期末分類為次級類/可疑類/損失類的貸款餘額之和。

期初正常類貸款(關注類貸款)期間減少金額,是指期初正常類貸款(關注類貸款)中,在報告期內,由於貸款正常收回、不良貸款處置或貸款核銷等原因而減少的貸款。

(2)正常類貸款遷徙率

(3)關注類貸款遷徙率

(4)次級類貸款遷徙率

(5)可疑類貸款遷徙率

案例分析:貸款遷徙率

假設商業銀行當期期初共有l 000億元貸款,其中正常類、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損失類貸款分別為900億元、50億元、30億元、15億元、5億元。該年度銀行正常收回存量貸款l50億元(全部為正常類貸款),清收處置不良貸款25億元,其他不良貸款形態未發生變化,新發放貸款225億元(截至當期期末全部為正常類貸款)。至當期期末,該銀行正常類、關注類貸款分別為950億元、40億元。則該銀行當年度的正常貸款遷徙率為:該行期初正常貸款餘額為900+50=950(億元),期內減少額為150億元,期末正常貸款為950+40=990(億元),其中來自原正常貸款的為990—225=765(億元),期內貸款遷徙為不良貸款的金額為950—150—765=35(億元),所以正常貸款遷徙率為:35/(950—150)×100%=4.38%。

●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

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一般準備+專項準備+特種準備)/(次級類貸款+可疑類貸款+損失類貸款)

一般準備是根據全部貸款餘額的一定比例計提的用於彌補尚未識別的可能性損失的準備;專項準備是指根據《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對貸款進行風險分類後,按每筆貸款損失的程度計提的用於彌補專項損失的準備;特種準備指針對某一國家、地區、行業或某一類貸款風險計提的準備。

●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

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貸款實際計提準備/貸款應提準備×100%

  三、風險預警

定義:風險預警是指根據各種渠道的信息,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採用專家判斷和時間序列分析、層次分析和功效計分等方法,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狀況進行動態監測和早期預警。

1.主要程序和方法

程序:

①信息的收集和傳遞

②風險分析

③風險處置

風險處置是指在風險警報的基礎上,為控制和最大限度降低商業銀行風險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按照階段劃分,風險處置可以劃分為預控性處置與全面性處置。預控性處置是在風險預警報告已經作出,而決策部門尚未採取相應措施之前,由風險預警部門或決策部門對尚未爆發的潛在風險提前採取控制措施,避免風險繼續擴大對商業銀行造成不利影響。全面性處置是商業銀行對風險的類型、性質和程度進行系統詳盡的分析後,從內部組織管理、業務經營活動等方面採取措施來分散、轉移和規避風險,使風險預警信號回到正常範圍。

④後評價

風險預警的主要方法:黑色預警法、藍色預警法、紅色預警法

2.行業風險預警:

行業環境風險因素:宏觀經濟週期、財政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法律法規

行業經營風險因素:市場供求、產業成熟度、行業壟斷程度、產業依賴度、替代性、整體財務狀況

行業財務風險因素:淨資產收益率、行業盈虧係數、資本積累率、銷售利潤率、全員勞動生產率

行業重大突發事件

背景知識:行業風險預警指標

1.行業環境風險因素

2.行業經營風險因素

3.行業財務風險因素

· 行業盈虧係數=行業內虧損企業個數/行業內全部企業個數=行業內虧損企業虧損總額/(行業內虧損企業虧損總額+行業內盈利企業盈利總額),該指標是衡量行業風險程度的關鍵指標,數值越低風險越小。

· 行業產品產銷率=行業產品銷售量/行業產品產量×100%,該指標越高,説明行業產品供不應求,現有市場規模還可進一步擴大。

· 勞動生產率=(截至當月累計工業增加值總額×l2)/(行業職工平均人數×累計月數)×100%,該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業間的相對技術水平,該指標越高表明其生產技術越先進,單位員工產出越多。

3.區域風險預警:區域經營環境的惡化

·政策法規的`變化

·區域經營環境的惡化

·區域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內部出現風險因素

4.客户風險預警:客户財務預警和客户非財務風險預警

  四、風險報告

(一)風險報告的職責和路徑

(1)風險報告的職責

風險報告的職責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保證對有效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和相關性的清醒認識;

②傳遞商業銀行的風險偏好和風險容忍度;

③實施並支持一致的風險語言/術語;

④使員工在業務部門、流程和職能單元之間分享風險信息;

⑤告訴員工在實施和支持全面風險管理中的角色和職責;

⑥利用內部數據和外部事件、活動、狀況的信息,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和目標實施提供支持;

⑦保障風險管理信息及時、準確地向上級或者同級的風險管理部門、外部監管部門、投資者報告。

(2)風險報告的路徑

良好的風險報告路徑應採取縱向報送與橫向傳送相結合的矩陣式結構,即本級行各部門向上級行對口部門報送風險報告的同時,也須向本級行的風險管理部門傳送風險報告,以增強決策管理層對操作層的管理和監督。

  (二)風險報告的主要內容:

(1)內部報告和外部報告

·內部報告通常包括:評價整體風險狀況,識別當期風險特徵,分析重點風險因素,總結專項風險工作,配合內部審計檢查。

·外部報告的內容相對固定,主要包括:提供監管數據,反映管理情況,提出風險管理的措施建議等。在向外部提供風險分析報告的過程中,需要把握的重點就是規範操作,特別是作為境外上市商業銀行,應始終堅持規範準確的原則。

(2)綜合報告和專題報告

綜合報告是各報告單位針對管理範圍內、報告期內各類風險與內控狀況撰寫的綜合性風險報告。綜合報告應反映以下主要內容:

·轄內各類風險總體狀況及變化趨勢;

·分類風險狀況及變化原因分析;

·風險應對策略及具體措施;

·加強風險管理的建議。

專題報告是各報告單位針對管理範圍內發生(或潛在)的重大風險事項與內控隱患所作出的專題性風險分析報告。專題報告應反映以下主要內容:

·重大風險事項描述(事由、時問、狀況等);

·發展趨勢及風險因素分析;

·已採取和擬採取的應對措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