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國小數學教案合集六篇

來源:文萃谷 2.94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國小數學教案合集六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藉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線。

2、會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教學重、難點] 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學過程]

一、平移

平移鉛筆:讓學生動手用鉛筆在方格紙上移一移,並説一説移的前後鉛筆的位置關係。説明鉛筆平移前後的線條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題:這幅圖中有許多組平行線,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時,先讓學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後説一説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題:本題平移後線段之間的平行關係是比較複雜的,特別是尋找一些斜線之間的平行關係學生可能更困難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簡單圖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讓學生説説這些圖形在平移前後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過折一折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平行線的特徵。活動中讓學生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就互相平行的摺痕進行討論;然後可以鼓勵學生討論如何説明兩條摺痕是互相平行的。

3、説一説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平行線。根據書中給出的圖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還看到了哪些平行線,與同學交流。

三、畫平行線

教學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

四、實踐活動

從長方體和正方體中找平行線。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課標對本節內容的要求:

⑴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⑵能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並試圖尋找其他方法;⑶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⑷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⑸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的意識。概括歸納就是⑴培養學生髮現數學問題的意識;⑵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⑶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⑷培養學生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本節內容與前後教材內容的邏輯聯繫:

學習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係、方程的意義、等式的基本性質和解方程的知識後,利用列方程來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本節內容的作用:

⑴進一步拓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用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和特點,初步體會列方程解決問題的優越性。⑵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初步的代數思想,發展學生利用列方程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應用意識。⑶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算法的能力。

學情分析

1、 教師主觀分析:

本班共有18名同學,學習基礎較好,能獨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同學佔到全班的33℅ ,學習基礎薄弱,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同學佔到39℅,其他同學學習水平中等偏下。

2、 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分析:

大多數同學對學過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基本掌握,對於簡單的實際問題能夠解答。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分析並找出等量關係,學會解形如(a+x)b=c這樣的新方程。教師在教學時應採用“先扶着學生走,再讓學生試着走,最後讓學生獨立走”的教學策略。

3、 學生認知的障礙點:

①如何去分析、找出數量間存在的等量關係,然後依據等量關係列方程解應用題。②如何解形如(a+x)b=c這樣的新方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夠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掌握根據兩積之和的數量關係列方程。②會把方程中含有小括號的式子看作一個整體來求解的思路和方法。③使學生通過學習兩積之和的數量關係來理解兩積之差、兩商之和的數量關係,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2、數學思考:

學生能夠正確地審題、分析題意,思考、分析找出兩積之和的數量關係。②經歷算法多樣化的過程,運用遷移類推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3、情感與態度:

在觀察、思考、探究、交流中,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退位、不進位)的計算。

3.體會加法的交換律。

教學重點:

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退位、不進位)的計算。

教學難點:

探索並掌握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退位、不進位)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出示主題圖,引出課題。

問:圖中是什麼動物?在幹什麼?(松鼠媽媽和小松鼠在採松果)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松鼠採松果,板書課題:採松果

2.觀察主題圖,提問題。

你能看圖提出數學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松鼠媽媽採了25個,小松鼠採了4個。一共採了多少個?

松鼠媽媽採了25個,小松鼠採了4個。松鼠媽媽比松鼠多采了多少個?

二、解答問題。

1.你能根據“一共採了多少個”“松鼠媽媽比松鼠多采了多少個?”列出算式嗎?

學生説,板書:25+4= 25-4=

得多少?怎樣想?小組討論,彙報。

2.操作驗證。

(1)擺小棒:左邊擺25根,右邊擺4根,5根和4根合在一起是9根,20加9等於29,板書:5+4=9 20+9=29

(2)擺小棒:左邊擺25根,右邊擺4根。5-4=1 20+1=21

3.看算式撥計數器練習。

32 + 4 = 26 + 3 = 54 + 4 =

48 – 5 = 87 – 7 = 66 – 5 =

三、作業。

1.圖意提問題。原來有19個草莓,吃了9個,還剩多少個?

列式:19 – 9 = 10(個)

2.第2題:觀察算式,有什麼規律?

(兩位數加一位數,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計算並照樣子寫一組算式。

3.根據“大恐龍比小恐龍長多少米?”這個問題列式。

25-2 = 23(米)

4.獨立完成第3、5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方法和簡便寫法,進一步鞏固兩位數加、減兩位數。能靈活、正確的計算連加、連減的題目。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正確計算的能力和遷移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數學應用的意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練習,在個性化及交流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方法和簡便寫法。

教學難點:

能靈活、正確的計算連加、連減的題目,提高計算能力。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

今年農場的南瓜豐收了,同學去幫助收南瓜,他們分小組進行比賽,下面是他們比賽的統計,你能獲取哪些數學信息?

第一組 28人

第二組 34人

第三組 22人

二、新課學習

1.教師:三組一共摘了多少個?

學生:28+34+23

小組討論:怎樣計算?

彙報: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如何計算?

教師:這個算式該怎麼算呢?

同樣是加法,它和我們前面學習的進位加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導學生説出:

前面我們學習進位加法只有兩個數相加,這裏有三個兩位數相加,是一道連加算式。

教師:再比較一下28+34+22這個算式和我們黑板上的8+4+2這個算式,你又有什麼發現?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後回答出:

兩道都是連加,只是連加的範圍不同而已。

教師:那它們的計算方法是否一樣呢?

引導學生猜測它們的計算方法可能是一樣的,都要數位對齊後,從個位加起,相加滿10都要向前一位進1。

教師:同學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

下面請小朋友們在小組內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組想的辦法更多、更好!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計算後再在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後全班彙報。

主要引導學生從以下幾種算法進行彙報:

整十加整十,個位數加個位數,然後再合起來:

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把和與另一個數相加:

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把和與第一個數相加:

學生彙報後教師整理在黑板上並追問:

除了這些算法,我們可不可以用我們前面學過的豎式來計算呢?

用豎式又該怎麼算呢?

引導學生嘗試列出豎式後並抽其中的兩個同學投影展示。

主要引導學生列出右面的豎式:

2 8 6 2 2 8

+ 3 4 +2 2 +3 4

6 2 8 4 6 2

+2 2

8 4

如果有學生能列出豎式的第二種寫法就請學生列出後説一説他是怎麼想的,如果沒有學生列出豎式的第二種寫法教師則作如下的引導:

教師:其實這種豎式還有另外一種寫法,大家想知道嗎?

引導學生看書自學後再抽一學生投影展示。

教師:豎式的這兩種寫法是一樣的嗎?相比之下你更喜歡哪種?為什麼?

學生説出自己喜歡的豎式,其實計算過程是一樣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種寫法更簡單一些。

教師:不管是用哪種方法計算,你覺得三個數連加與兩個數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呢?

要注意些什麼問題呢?

引導學生説出三個數連加比兩個數相加要複雜一些,特別是涉及進位的問題,因此要特別注意。

2.教學例2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2情景圖。

教師:同學們已經會算連加的算式了,根據這個情景圖,你又能列出怎樣的算式?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教師:這是一個什麼算式?

學生:連減算式。

教師:這個連減算式和我們以前學的連減算式比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説出:以前學的連減算式是20以內的,85-40-26是100以內的連減,並且需要退位。

教師:根據我們前面的學習經驗,你能試着計算這道連減算式嗎?

教師放手讓學生試着計算,教師巡視觀察,發現不同的算法,對有困難的學生儘量指導學生用豎式進行計算。

學生嘗試計算後彙報: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板書連減的算法,主要引導學生列出以下兩種豎式計算:學生列出豎式後請學生分別説一説計算的過程。

教師:在做這道題時哪個地方最容易做錯?能給其他的同學提個醒嗎?

讓學生髮現最容易做錯的地方就是兩次相減時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計算結果。

教師:在做連加連減的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引導學生回答:在連加連減的計算過程中依然要注意進位和退位的問題。

三、結論總結

1.整十加整十,個位數加個位數,然後再合起來;

2.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把和與另一個數相加;

3.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把和與第一個數相加;

四、全課小結

教師:同學們,在今天這節課上,你都學會了些什麼?有哪些收穫?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案設計

設計説明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比的實際應用。根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要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的理念,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與縮小現象。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基於以上教學理念,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聯繫生活實際,體會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應用價值。

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獲得直接經驗。因此,在教學中,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圖片,使學生了解無論是照相還是用放大鏡看書、用投影儀放大圖表,都離不開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知識,這部分知識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2.在觀察、操作中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意義和方法。

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交流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直接的感性認識,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基於以上認識,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藉助對例題的`探究,弄清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意義和方法,並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畫出放大與縮小後的圖形,使學生認識到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只要把圖形的各邊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即可。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後,只是圖形的大小改變了,形狀沒有發生變化,從而真正理解並掌握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意義。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紙卡

學生準備 方格紙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1.觀察、感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1)觀察、感受。

①出示寫有“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紙卡。

提問:紙卡上寫的是什麼?

(紙卡上的字為小5號字,學生躍躍欲試後會有些失望,因為看不清)

②把紙卡放到展台上,調整縮放鍵,逐漸調大。

提問:紙卡上寫的是什麼?

生搶答: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2)引導學生思考。

師:為什麼紙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現在看清了呢?

生:因為字被放大了。

2.結合生活實際,導入新課。

(1)過渡: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現象,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課件出示教材59頁主題圖)

這些現象中,哪些是把物體放大?哪些是把物體縮小?

預設

生1:圖1是把物體縮小。

生2:圖2、圖3、圖4都是把物體放大。

(2)導入新課。

今天,就讓我們從數學的角度一起來探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現象。(板書: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設計意圖:創設一個感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情境,激發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探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現象的興趣,使學生在觀察、體驗中初步感知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探究新知

1.探究把圖形放大的意義和方法。

(1)課件出示教材60頁例4。

(2)思考、交流。

提問:“按2∶1放大”是什麼意思?

生:“按2∶1放大”就是把圖形的各邊的長放大到原來的2倍。

(3)畫圖方法。

①提問:以正方形為例,具體畫圖時應該怎樣做?

預設

生:正方形原來的邊長是3個單位長度,現在按2∶1放大後,邊長應該是6個單位長度。

②畫圖。

(學生獨立畫放大後的正方形,教師巡視指導)

(4)完成例4。

①怎樣畫長方形?

預設

生:把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放大到原來的2倍,畫出長方形。

②怎樣畫三角形?

預設

生:把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放大到原來的2倍後,連接兩條直角邊的端點。

(可引導學生用數方格法驗證,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時,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也放大到原來的2倍)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本單元是在一年級(上冊)學生初步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的基礎上編排的。學生已經知道了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能説出鐘面上的整時時間,還能識別鐘面上的整時剛過或不到整時的時間,這些都是教學本單元可利用的資源。

先編排時、分的教學,然後教學秒。把時和分結合起來教學,有利於學生感受時間。由於1小時的時間比較長,一節課的時間還不足1小時,在課堂上可以藉助分來體驗時。另外,認識鐘面上的非整時時刻,需要綜合應用時和分的知識。

1. 看看、數數、算算,瞭解鐘面上的大格和小格。

第88頁例題利用小女孩7時30分上學的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看鐘表的願望。提出的三個問題能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鐘面,首先要理解大格和小格的意思,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就很容易知道。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可以5格5格地數出來,在一年級(下冊)教材裏曾經有過這樣的安排。

認鐘面上的大格和小格要能正確、迅速地説出幾個大格里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如7個大格里有35個小格),這是順利説出鐘面上的時間是幾時幾分所需要的能力。2~9個大格里各有多少小格,要聯繫乘法口訣記憶。10個大格、11個大格里面分別有多少個小格,可以通過45加5、再加5幫助記憶。

2. 初步形成1時、1分的觀念。

初步建立時間觀念是本單元的教學任務。1時、1分是基本的時間單位,學生認識1時和1分要經歷充分的活動與體驗。

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都是有關時、分的知識。教材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在鐘面圖上用色塊顯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意思,讓學生有意義地接受知識。形成1時、1分的觀念必須體驗它們的長短。想想做做編排了許多體驗1分的活動,有1分鐘脈搏大約跳動的次數、大約做眼保健操的節數、跳繩的下數,還有1分鐘能完成口算的題數等。這些活動要在課堂裏逐一落實。可由教師掌握1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專心地數數,並通過在括號裏填這些數量,反思1分鐘能做些什麼。這樣,他們對1分鐘有多長就會有切身感受,這就是1分時間的初步觀念。

1小時比較長,在一節課上無法直接體驗。為此,教材設計了兩條體驗1小時的途徑: 是利用時、分的進率,從對1分的感受聯想60分會有多長,體驗1小時有多長;另一條是想想做做第3題,通過一節課的時間加一次課間休息時間,再加上若干分鐘正好是1小時來體驗。由於學生對一節課和一次課間休息的時間是有感受的,因此能間接地體會1小時有多長。關於時、分間的進率,要通過撥鍾讓學生髮現。教材的安排是撥分針,讓分針走60個小格,看時針同時走了幾大格。通過分針走60小格(即60分),時針剛好走1大格(1時),推理得到1時=60分。

想想做做第4題説出時針從12走到另一個數的位置上是多少時間,為下面認讀鐘面時間作鋪墊。

3. 認讀鐘面上的時間。

在學生已能認讀鐘面上整時時間的基礎上,第90頁例題教學認讀非整時時間。第一個鐘面,教學怎樣看時間以及怎樣讀、寫鐘面上的時間。出現8時零5分的鐘面,學生聯繫已有經驗能看到這個時間是大約8時,是8時剛過。鐘面上的一個扇形色塊,有助於學生看出分針的位置是從12起走了5小格,鐘面上的時間是8時過5分。教材告訴學生,這個時間要説成8時零5分,可以寫作8:05。可見,首次認讀鐘面上的非整時時間是以大約幾時為起始,經歷幾時剛過幾時過多少分規範地讀、寫時間的過程,有意義地接受讀、寫鐘面上時間的方法。

例題中認識第二個鐘面上的時間是教學難點。由於時針非常接近4,學生往往誤讀成4時55分。教學時首先要明白這個時間是快到4時,進而看出4時少5分。然後利用鐘面上的扇形色塊,幫助學生理解4時少5分也就是3時過55分。這裏的55分可以從11個大格是55個小格得出,也可以通過60小格減5小格算得。可見,解決難點要正確辨認鐘面上的時間是4時少5分,並把它轉化為3時過55分。

想想做做第1、2題都是認讀時間的練習,教材作出由易到難的安排。第一個鐘面上的分針在12~6的範圍內;第二個鐘面是分針走過6以後的時間;第三個鐘面是分針接近12,且未到12的時間。每個鐘面都用扇形色塊幫助理解分針從12起走了多少個小格,從而正確認讀時間。第四個鐘面是分針剛過12的時間,隱含了可以與第三個鐘面進行比較的內容。在學生認讀鐘面時間的時候,要習慣於這樣想: 這個時間是幾時過了多少分。尤其要把快到幾時或幾時還不到轉化成幾時過多少分,這樣才能避免認讀錯誤。另外,第1題還練習寫出鐘面上時間的方法,第2題培養認讀各種鍾、表面上時間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3、4題把認讀鐘面時間的練習與日常生活相聯繫,感受在校的作息時間都是固定的,每天的起牀、睡覺時間也應該有規律地合理安排。第4題認讀左起第二個鐘面的時間可能是難點,不僅由於這個時間是9時不到,而且時針與分針十分靠近。要堅持原有的認讀時間的思路和方法。第5、6題變換認讀時間的練習形式,通過給鐘面畫分針和在鐘面上撥出指定的時間,維持學習熱情,進一步掌握認讀時間的方法。

4. 感受秒,認識秒與分的關係。

在認識時、分之後教學秒,一方面增加有關時間的知識,另一方面通過秒更好地體驗分。

第92頁例題把認識秒分成三步進行: 首先在跑100米的情境中引出秒,感受計量不到1分的時間需要使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接着結合鐘面圖介紹秒針,用最長最細等詞語形象地描述,使學生很快地認識秒針;最後利用鐘面上1小格的扇形色塊,理解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秒。想想做做第1~4題都是感受秒的活動。看着鐘面上秒針的走動,每秒拍一下手,通過有節奏地拍手,不但感受1秒是多長,還感受時間就是這樣1秒1秒地過去的。用接近60秒的時間從1數到60,是不看鐘面上的秒針,默默地體驗時間,既能體驗1秒的時間,也能體驗1分的時間。瞭解自己做一次深呼吸、跳20下繩、從教室前面走到後面的時間,以及30秒時間能背幾句乘法口訣,也是在活動中感受秒。這些活動要合作進行,在做各項活動的時候,可請同伴幫助計時。另外,在積極參與活動的同時,要儘量保持安靜,因為體驗時間需要安靜的環境和平穩的心態。

秒與分之間的進率是學生在鐘面上發現的。要先調整分針和秒針的位置,使它們都正好指着12,便於看出秒針走60小格的同時,分針走了1小格。電子鐘的計時錶示了幾時幾分幾秒,在鐘面上能看到時間1秒1秒地過去,再次體驗了秒。在8時30分59秒以後,鐘面時間變成8時31分0秒,讓學生思考這個變化,能加強對60秒是1分的理解。

想想做做第5題是全單元知識的綜合練習,要聯繫時、分、秒的觀念選擇合適的時間單位。如果發生選錯單位的現象,也要聯繫1時、1分、1秒有多長的體驗糾正錯誤。如午睡1分鐘、1秒鐘夠嗎?又如25小時、25秒鐘各是多長?吃飯需要25小時嗎?25秒鐘夠嗎?

本單元不要求進行時、分、秒單位的換算,如3分是多少秒、4時是多少分等。因為學生不具備進行換算的計算能力。想想做做第6題是在感受時間長短的基礎上進行的,因為5分的時間比5秒長,所以5分>5秒;因為1時是60分,所以1時<100分。

熱門標籤